那年今日【01月23日】
  • 资讯
    云存储公司Box IPO发行价曝光:每股14美元 [摘要]以14美元的价格计算,Box在IPO中的市值将约为17亿美元,而融资额为1.67亿美元。   消息人士表示,美国云存储服务提供商Box于周四美国股市收盘后提交了最终版本的IPO(首次公开招股)文件,确定的IPO发行价为14美元。   媒体表示,这一价格尚未最终敲定,仍有可能改变。以14美元的价格计算,Box在IPO中的市值将约为17亿美元,而融资额为1.67亿美元。   本月早些时候,Box表示计划发行1250万股股份,价格区间为11至13美元,融资最多1.87亿美元。Box股票将于本周五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码为“BOX”。   Box此次IPO的主承销商包括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和摩根大通。   Box最初于去年3月向SEC提交了S-1招股书。然而,在随后一段时间里,多家已上市的云计算软件公司,包括Salesforce.com、Workday和ServiceNow,股价出现下跌。这意味着市场状况不再有利于Box的上市。   随后,Box决定继续融资。去年7月,Box获得了由私募股权公司TPG和对冲基金Coatue Management领投的一轮1.5亿美元的投资。   与大多数云计算软件公司类似,Box处于亏损之中,但营收增长很快。根据Box提供的数据,该公司目前的年营收运转率已达2.25亿美元,而在截至10月31日的前9个月中,该公司营收接近1.54亿美元,同比增长80%。   目前,Box的企业用户数约为4.5万家。该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控制庞大的营销成本。大部分客户最开始都使用Box的免费服务,而Box将为这些公司提供服务的成本记为营销费用。截至10月底的前9个月,这一费用超过5500万美元。   在10个月前的文件中,Box曾表示,当时每获得1美元营收费用支出就达到1.45美元。不过,随着许多免费用户逐渐转化为付费用户,这一数字已下降至每1美元营收的费用支出为97美分。   Box的业务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该公司常常被拿来与另一家云存储服务提供商Dropbox作比较。Dropbox从消费类市场起步,目前也在开拓企业市场。该公司拥有更庞大的用户基数。(李玮)   Re/code中文站 1月23日报道
    资讯
    2015年01月23日
  • 资讯
    高盛押注亚洲大数据市场,新加坡大数据公司Antuit获得5600万美元新融资 据官方消息,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大数据公司Antuit刚获得了 5600 万美元的新融资,对于一家刚刚成立一年半的亚洲公司来说,如此大规模的融资实属罕见。此次由高盛领投,其他的参投机构包括已在 2013 年投资了 Antuit 300 万美金的 Zodius Capital。   Antuit 将来自于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的数据进行整合,提供一系列的大数据分析和业务咨询服务,帮助企业作出正确决策。目前 Antuit 合作的企业超过 20 家,其中包括了 8 家知名的 500 强企业,如凯悦酒店集团、雅芳等。公司计划继续快速的扩张,并且将目标用户聚焦在消费品以及零售业(包括电子商务、运输及物流)。   Antuit 和其他大数据公司的区别在于它同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不单单是处理复杂的系统和模型。Antuit 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个长期的合作伙伴,它能根据公司业务上的紧急需求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投资大数据公司对高盛来说并非新鲜事,2013 年 4 月它曾投资了另一家美国本土的大数据公司Guavus。高盛此次将目光瞄准了亚洲这块新兴市场,它提供的资金有助于 Antuit 收购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并吸引大量工程方面人才,在美国竞争对手之前抢滩亚洲市场。   大数据领域一直是 Intel, Qualcomm 以及 Google 这些大玩家的天下,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正在尝试通过大数据来进行风控,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框架;以及通过系统自动对客户交易数据分析,预测客户在未来半个月到一个月可能的消费和交易,从而精准掌握客户的信贷和其他金融需求。   国内,平安也在金融大数据上布局,专门成立了平安金融科技为陆金所在内的其他集团子公司提供数据分析挖掘的增值服务。之前拍拍贷 CEO 张俊向还提到:大数据对于金融的影响会使得金融服务将进一步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由抵押文化向信用文化转变更全面的信用体制和风险管理体制将会建立;从“利润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型。从“关注整体”向“关注个体”转型。   [本文参考以下来源:ft.com, finextra.com]
    资讯
    2015年01月23日
  • 观点
    张晓东:公有云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编者按】张晓东在IT领域工作15年,曾担任数据库技术专家、IT服务经理、高级云计算架构师、战略部高级总监等职位。本文尝试从整体角度简单探讨公有云带来的价值和影响,评估公有云发展速度和当前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企业在进行发展战略制定时,应该如何把公有云和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公有云的价值和影响 云计算本身来自于IT技术领域的革新,实现了五个基本特性: 按需使用; 资源共享; 网络访问; 服务可度量; 按需扩展等。 从云计算角度看,公有云是云计算部署模式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私有云、混合云等部署模式。   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以云的模式为用户提供的IT服务,一般可通过互联网使用,可能是免费或价格很低廉,公有云实现的核心是资源共享服务。公有云的产生可以看作是需求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共同结果,使得用户对IT能力构建的投入从原有的购买模式CapEX,到运营模式OpEx的转变。   注:本文主要谈的是公有云,在大众认知中,云计算和公有云是基本等同的,但是,在标准的定义中,公有云可以看作云计算的一种,本文会比较严格的区分这两个概念和用词。   公有云的核心本质;公有云本质上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能力构建和服务提供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以云化方式供给IT能力,提供IaaS、PaaS、SaaS三种经典的服务模式。公有云这种新型的IT能力获取方式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表现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非常强劲,对企业原有的IT能力获取方式(自己购买并拥有)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通常而言,公有云除了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有吸引力的IT服务给最终用户,创造新的业务价值,作为一个支撑平台,还能够整合上游的服务(如增值业务,广告)提供者和下游最终用户,打造新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然而笔者认为从整体宏观角度来看:   公有云的价值;公有云普及最大的价值在于会大大提升全社会整体IT能力水平,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全球化、并在较高的IT能力基础之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使得竞争在更高层次展开。下面的两个图清楚的展现了企业IT能力的现状和未来公有云普及后的情形。   公有云服务出现并普及之前,各个企业的IT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如图1所示,柱状图表示各个企业的IT能力水平,横向的虚线代表全社会整体平均IT能力水平,目前假定在40%。而实体黑色曲线代表每个企业构建IT能力时投入的资金。 图1 现阶段不同企业的IT能力水平图示   我们可以看到,要想获得较高的IT能力用于支撑业务发展,企业必须投入很多的资金和资源,而且这种投入基本和获得的IT能力密切正相关。从资金曲线还可以看到不同的企业在构建的IT能力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效率也是不同的,这其中存在很多的浪费。   当公有云服务普及之后,全球会由有限的几个超大型云服务商提供IT基础能力服务,服务水平将趋于一致,而这个平均水平将大大的高于现在整体的IT平均水平。各个企业都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IT能力,例如图2中所示,企业的资金投入都大幅减小,但是IT能力水平都达到了70及以上。 图2 公有云普及后的企业IT能力图示   在构建IT能力的时候,几个大型的云服务商构建IT能力通过规模优势和经验积累,使得资金利用非常高效,打破了目前每家企业各自为政的个体不均衡,总体又低效的IT能力构建模式,未来企业用户只需要花少量资金购买IT能力服务就够了。   公有云的影响;从宏观来看,公有云的普及将带来整体IT能力的大幅提升,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并带来企业间的协作、业务创新更加高效。   从微观角度看,公有云的普及将改变企业在IT能力获取时的资源投入方式,企业将更容易的用低成本获得相对较高的IT能力,并且更灵活、更快速。然而,事物的另外一面是企业很难通过简单粗狂的资金投入获得远高于他人的IT基础能力水平。   当前阶段,企业通过大量资源投入,可以使得IT的基础能力远高于其他企业,这种IT能力优势有助于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将来这种粗犷的投入将无法简单的奏效。未来企业在IT能力方面的投入需要更加精细化,和业务的结合需要更紧密、交互模式需要更多的创新。在底层IT基础设施能力都将趋同,并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将基于上层的应用技术与业务相结合的创新能力构建为核心。   回到当下,公有云的发展对IT企业的颠覆大家已经见到很多例子,例如IBM的云转型、HP的混合云转型、Oracle在SaaS云方面的布局等等。随着公有云普及带来的整体IT能力提升,以及信息科技的进步,将对很多传统企业的生存方式产生颠覆。   例如:造纸业,文具等企业,随着数字化浪潮、云服务发展,其传统核心业务都将受到较大冲击,简单的纸张和文具将会逐步被数字化的设备+云服务的模式代替,从而市场慢慢萎缩,其他如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很多行业受到的冲击也会非常大。   公有云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公有云发展速度;业界对于公有云的发展速度通常以收入的增幅来评估,Gartner、IDC等各大咨询公司都对公有云有很多的分析和预测。具体收入数据有所差别,但基本都在同一水平。总体而言近几年公有云的年增长率在30%左右,目前比较有共识的公有云的收入在650亿美元左右,而预计到2018年会达到1500亿美元左右。如下面的图3所示,这是Gartner对于公有云收入的预测图(其中包含了广告收入)。 图3 公有云服务市场预测   公有云处于起步阶段,像几岁的小孩子还没上小学;公有云发展至今才八年左右,如果仔细评估一下它的市场影响力成果会发现还很初级。从理论上来讲,公有云将来会替代IT的软件、硬件和服务,目前这方面的产值在1.2万亿美元左右,并且每年在缓慢的增长;简单的计算比例就会发现,公有云的实际普及度不到5%,而中国市场的情况更低一些,大概3%左右。   所以尽管公有云近几年声势很大,但是他的实际产值还很小,如果拿人的年龄来比喻,就好像一个小孩子,尽管已经显现出很好的潜质和一定聪明才智,但是要想成长起来,还需要很多年的时间,可能20年才能初步成熟,50、60年后才能步入年老阶段。   公有云还没有跨过裂谷;有一本跨越裂谷(Crossing the Chasm)的书很有意思,介绍了新技术在市场应用的理论模型,叫做“技术接受生命周期”(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会有如图4所示的五个阶段,顾名思义,这是一个衡量新技术接受程度的模型。一项新的突破性技术在市场上的实际应用和普及过程中,在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s)和早期主流用户(Early Majority)之间存在一个最深最可怕的裂缝,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一个在技术接受生命周期中的裂谷(Chasm)。这个裂谷是最危险的,因为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图4 技术接受生命周期图   新技术被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s)接受后,他们期望的是跳跃式非连续的发展。无论是在降低成本、加快业务提供速度、更好的客户服务,或者是其它的竞争优势方面,他们可以接受新技术造成的与原有方式的不连续。做为首先使用新技术的人,他们可以忍受由此带来的小问题和故障,然而早期主流用户(Early Majority)却不是这样。   如果早期主流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速度和程度不理想的话,新技术在市场上的普及很可能出现夭折。简单的以数学模型来看,如果新技术普及的市场占有率迟迟不能跨过13.5%的比例,那么新技术夭折的可能性会很高。   目前为止,公有云经历了八年的发展,目前的市场普及率大约是5%,尽管仍然以较高速度在增长,预计会在2023年前后达到13.5%的市场占有率,但是未来仍然存在很大变数,能否跨过裂谷犹未可知。   企业对公有云的采用存在选择性风险;形象点来说公有云目前仍然是小孩子,如果你对这个小孩的未来投入太多,你存在血本无归的可能性,因为这个小孩子可能会夭折。   对企业而言意味着,如果过早的选择投入某种新技术和新应用模式会存在失败的风险,公有云就是这么一个新事物。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做吃螃蟹(Innovator)的是风险极高的,早期接受者风险也相对较高。目前,大规模采用公有云的企业都可以看作早期接受者,例如Netflix等。而在早期主流阶段进入,对普通的企业来说通常是最佳选择。 图5采用公有云的选择性风险   对于公有云的采用,大多数企业都应该很慎重,尽管现在刚刚过了吃螃蟹的阶段,仍然要把风险意识放在重要的地位。   公有云未来情景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作为未来信息技术变革浪潮中影响最大的云计算,企业应该深入的思考公有云对未来企业战略影响,而对企业的高层而言,战略思维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简单来说,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点:   公有云的普及使得企业未来很难通过对简单的IT基础设施的投入获得独特的竞争力;前面已经说过这个问题,公有云会使得IT能力整体提高到较高水平,企业如果完全依赖于自己的资源投入,自己构建IT基础设施,将会是不高效和不灵活的战略选择。可以类比电力普及之后的现实世界,现在没有几个企业再用自己的发电机进行发电了,企业可以基于电力普及的现状在其上层应用创新,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业务优势,云服务的普及也会造成类似的结果。   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公有云带来的协同优势;公有云的普及会促进企业间协作和创新更加高效和普遍,会为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带来极大的助力,所以应该从现在就开始用情景规划的逆向思维来进行企业业务和公有云相结合之后的战略思考。企业对云计算价值的思考角度应该从兼顾整体和个体效益角度来度量,在云计算的投入会产生很多当前还看不到的协同效应,而不是仅仅看到当前云计算的落地对企业成本的节省、管理复杂度的降低或云化迁移复杂度的考量等,这样会买椟还珠的,并最终影响企业和云计算相关的战略决策效果。   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依赖于公有云之上差异化的IT能力构建;底层IT能力的趋同,促使企业必须在上层做差异化的能力构建。所以,企业应该从现在开始逐步的去关注、了解并实践公有云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结合自身情况,设定长短期计划,有步骤有节奏的加强公有云服务在企业内部的落地和使用,并逆向思考在公有云之上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差异化能力优势。   来源:csdn
    观点
    2015年01月23日
  • 产品
    微软宣布Office 2016将于下半年发布 [摘要]新款Office应用将免费预装到Windows 10智能手机和平板。 科技网站VentureBeat报道称,在Windows 10发布会上,微软发布了触屏版Office。微软今天又宣布,下一版Office称作Office 2016,Office 2016将于“2015年下半年公开发布”。   此前,Office 2016称作Office 16(Office 15被命名为Office 2013)。Office 2016的预定发布时间正好在微软计划之内。前三版Office的发布时间大约间隔三年时间,它们的命名便说明这点:Office 2007,Office 2010和Office 2013。   微软表示,公司将在“未来数月”公布Office 2016的更多信息。除了触屏版本,Office 2016“将保留大家熟悉的全面的Office体验,它最适合配有键盘和鼠标的PC平台”。   微软尚未公布Office 2016的新功能。即便如此,从去年9月开始,Office 2016的截图和早期版本已经相继泄露,因此Office 2016并没有太多的秘密。实际上,今天的新闻主要是微软官方声明:Office 2016将成为Office 2013的继任者。   同时,Windows 10版Office(包括Word, Excel, PowerPoint, OneNote和Outlook)预计将于今年底发布,但微软公布了更多细节,而且计划在未来数周提供预览版本。   新款Office应用将免费预装到Windows 10智能手机和平板。Windows Store也将为其他设备提供Office应用下载服务。微软今天还公布了触屏版Office应用的官方截图:   Windows 10版Word 触屏版Word应用可以让用户创建、编辑、审阅和标注文档。用户还可以与他人实时分享文档。阅读文档时,新增的Insights for Office(Office见解)可以让用户检索图片、参考文献和术语解释等网络资源。   Windows 10版Excel 触屏版Excel应用可以让用户创建和更新电子表格,分析数据和创建信息图表。用户可以通过触控操作选择单元格、设置图表格式和管理工作簿。微软表示:“用户甚至不会想念键盘和鼠标。”   Windows 10版PowerPoint 触屏版PowerPoint应用可以让用户创建和编辑演示文档。触屏版Excel支持演示者视图功能。   Windows 10版OneNote 触屏版OneNote应用可以让用户编写想法和待做事项。通过一个共享的笔记本视图,用户还可以与好友、同学和同事协同工作。   Windows 10版Outlook邮箱和Outlook日历 触屏版Outlook应用融入了Word功能。用户可以插入表格、添加图片和使用色彩。新的触屏手势可以让用户阅读、分类、标注和存档邮件。(熠辉)   来源:腾讯科技
    产品
    2015年01月23日
  • 观点
    Honeybadgr告诉你:比特币初创公司如何招聘员工 比特币的拥护者肯定希望这个数字货币能更加普及,就目前状况来看,实现这一目标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正因为如此,也让一些初创公司看到了其中的机遇,他们希望可以为比特币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俗话说,要创业,先招人。Derek Minter和Ryan Peterson联合创立了Honeybadgr,一家专门为比特币初创公司提供构建团队服务的公司。如果更宽泛些来说,他们更像是一个比特币社区,里面有和这个数字货币相关的创业公司,专业人士,甚至是投资人。   最近,Honeybadgr从比特币加速器Boost.vc毕业,目前该公司正在打造一个高效平台,希望在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出色的比特币初创公司之间牵线搭桥。目前,Honeybadgr锁定的都是获得至少200万美元种子轮的比特币初创公司,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能基本确保符合应聘者的要求。   比特币仍算是一个全新领域,这个行业里的初创公司在招聘时通常没什么经验,针对比特币公司的招聘事宜,笔者和Honeybadgr团队进行了沟通。实际上,就算你的初创公司不在比特币行业里,也能从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招聘时,你需要在工作经验和工作激情之间找到平衡。另外,即便你现在尚未涉足比特币领域,说不定以后也可能会在其中做些尝试,虽然最近比特币价格又有所下跌,但是仍然有不少比特币初创公司获得了投资,投资人依然愿意给比特币砸钱,这的确有些不同寻常。   比特币初创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与其他类型的科技公司有什么不同? “老实说,其实很多问题还是非常相似的——招聘对任何一家初创公司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特别在湾区,”Minter说道,“由于比特币算是一个新兴行业,所以在招聘圈子里你很难要求初创公司说自己需要一个有三年比特币经验的应聘者。”   因此,比特币初创公司必须要参考其他一些指标,比如激情和兴趣,当然还有挑战。那么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面试的人对比特币充满激情呢?   幸运的是,如果应聘者对这个行业感兴趣,他们会来搜寻你的公司,而不是让你去搜寻他们。   当你开始在一家全新的初创公司工作时,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在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认为有件事情非常重要,那就是在看那些垃圾职位描述之前,你最好先了解一下公司情况……比如,这家公司在解决哪些问题?”Minter说道。另外,你还需要关注这家初创公司的融资状况,发展前景,等等。   另外创业文化也非常重要,特别是那种有弹性文化的初创公司。“最好的团队其实可以和任何人合作,而且可以随时随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补充说道。而特别对于比特币公司来说,他们会非常看重文化契合度。   求职者可以在哪些地方找到与比特币相关的工作呢? “其实在求职和招聘两方面,我们都很有兴趣,”Minter说道。但是企业团队往往习惯采用一些经过检验而可靠的方法,比如他们会通过业界聚会的方式来寻找比特币人才,另外还有些特别关注比特币,以及从事开源工作的人。   “我们对这一领域非常着迷,同事也喜欢和人脉交流比特币,这点非常有帮助。”他补充道。   比特币相关的工作经验很重要吗? 因为这个行业还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并没有太多有比特币经验的人。因此初次公司更多的是在金融和其他行业里面去寻找人才,当然前提是那些人需要对比特币感兴趣,并且愿意把自己的激情奉献给比特币公司。   比特币初创公司会看重哪些关键技能? “很明显,如果你有加密技术经验,那么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加分项,”Minter说道,“另外,他们也非常看重在数学和工程领域里很在行的人才。”   比特币初创公司非常需要有特殊技能的工程师,包括C++,Node.js,Ruby,以及精通算法的程序员。不过,其他初创公司也非常喜欢拥有相关技能的工程师。   比特币初创公司里面跳槽频繁吗? 事实并不是这样,很大程序上是因为这些公司规模都不大,而且里面的员工基本上都是真正热爱这一行的。但是或许比特币初创公司的规模变大之后,情况就会有所不同。“Coinbase现在就处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他们现在已经有50名员工了,因此里面的人已经感受不到主人翁精神了。”   另外还有一个员工离开公司的原因,那就是这家初创公司耗尽了所有的资金。   薪水——这些比特币公司能给多少? 实际上薪水和其他获得融资的初创公司差不多,Minter透露。那些已经获得了一定规模种子轮融资的比特币公司,每年支付给工程师的薪水大约在9万到12万美元之间。   另外,在Honeybadger社区上列出了比特币公司面试时最常问到的几个问题,包括: l 比特币有风险,但是你为什么对它感兴趣呢?为什么你花时间在比特币上面? l 现在比特币还没有没社会主流接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l 你会如何像自己的奶奶介绍比特币和块环链呢? l 你认为比特币的“杀手级应用”会是什么样的?比如比特币交易,智能合约,分散化云存储,微支付,汇款,投票,等等。 l 你是怎么进入到比特币这个行业里来的?你有过相关项目的工作经验吗?   (via VB,译|快鲤鱼,转载请注明出处)
    观点
    2015年01月23日
  • 资讯
    LinkedIn 改版了,改动幅度很大,微软收购后的新变动! 目前应该是有一部分人可以看到,ABtest中,灰度发布测试后,如果效果不佳还有可能回滚到原来的老版本~ 但是据笔者使用下来还是觉得新版本挺好用的,非常扁平和易用!导航调整、颜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否因为LinkedIn搬家到阳谷县有关呢?作者有幸第一时间拜访了新的总部并和管总监进行了早餐交流。 微软收购后LinkedIn后,对于双方产品有进一步的融合,但是对于员工之前的担忧,如是否有可能改变之前的文化,餐饮等并没有发生,一切都与以前一样,甚至有些方面会更好一些~:) 回到新的版本上,我们看到电脑端浏览跟手机端浏览的感觉一样,只是感觉把一些功能集中到more中去了,另外新版本中逐渐突出了个人职业发展的趋势,如学习,工作等。特别是逐渐整合了收购的产品,如lynda.com and slideshare 等。如图所示。 新的版本的首页: 个人资料页面: 借用管总监的个人页面。 learning 的页面: 更多还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欢迎关注HRTECHCHINA微信:hrtechchina
    资讯
    2017年01月23日
  • 观点
    GitHub 副总裁:20 年的经验告诉我,科技还不够多元化 编者按: Nicole Sanchez 是 GitHub 的副总裁,二十年里她一直从事多元性领域的工作。《快公司》的科技记者 Cale 对 Nicole 进行了专访,其中她分享了自己所见证的技术变革以及取得的进展,和未来仍需努力的地方。 在过去两年里,Nicole 在 GitHub 一直扮演着一个直言不讳的科技领域多元化的倡导者。我去年跟她聊了她多姿多彩的职业生涯,我们也聊她这样的人物是多么重要。以下对话内容。 让我们从最早说起,你是如何发现科技领域和多元领域有交集的? 我在1994年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多元化领域的。在很久以前,这个话题的关注度很高。然后在1999年,我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她拒绝透露这家公司的公司名)。我的工作是建立最多元化的团队——任何人都没有见过的最多样化的公司。创始人来找我,因为他特别清楚我在社区做了哪些事情。 这样的经历让我大开眼界,因为尽管一切都有些理想主义,但只要投入资金,所有的理想主义都可以开出现实的花朵。在2000年左右,我失业了。老实说,科技界给我留下了非常糟糕的印象,于是我回到了社区工作。直到2010年,当我在名为Kapor的社会影响中心工作时,我重新回到了多元性和科技业的结合领域(这个组织旨在科技领域推动多样化和社会意识)。在这里,我工作了4年。 1999年的多样性境况与现在的情况相比如何?他们的诉求是什么,你的角色如何? 我曾长期为波士顿City Year项目工作,这个项目主要针对美国警察。我被招募到波士顿并主持这个项目,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让以年轻人为主的多元化团队凝聚在一起,以便在波士顿及其周围地区开展社区服务。很快我就学到了很多关于建立和管里多元化团队的经验,也意识到当你有一个多元化团队,你可以有怎样的力量,同时也意识到与一个类似的团队相比,这样的力量可以带来怎样的影响。 创业者(创业公司)给我说的是,“我想你在我的公司里做你在社区里做的事。” 我对他说:“你是什么?你想要什么?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然后他的回答就是类似于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的广告的那种。 我很快就知道,他是迫于建立高包容性文化的挑战和额外工作才来找我的。就像芭比娃娃一样,他们那里的人都是一样的,只是用不同的画笔描绘他们而已。我想他真的认为我们能一起将许多真正相同的人凝聚在一起,只要他们外表看起来不同就够了。 任何从事这个领域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多元化。你可以把任何五个人关在一个房间里,他们都可以来自同一个城市,但是他们之间的分歧是你想象不到的。在早期我们最大的胜利之一就是,我们的核心工程团队全部都是美国人,我们立即找了几个家长加入团队。其中有一位妈妈是培训律师,她带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孩子也是我们公司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看着公司因此而慢慢改变非常有意思。 他们第一轮融资时,投资者问的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你和这些陌生人都在做什么?”从此,创始人开始有了投资者的压力,且无法避免。 当你加入GitHub并开始全职工作时(在2015年5月),你想推行哪些项目? 其中一个是在每次面试过程中审查多元化和包容性方面的问题。不管你在找什么工作——如果你正在面试是一个行政助理、或者是我们的营销团队、或者是工程团队,你都会被问到一系列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没有正确答案。 我们希望了解你是如何看待科技产业多元化和包容性的。为什么你认为科技界没有多样化?他们的回答都是经过慎密思考做出来的。我们真正要寻找的人是有兴趣谈论这个话题的,而不只是回答说,“我认为这很正常。” 我们真正要找的是那些可以质疑现状的人,我们不必与之解释科技不多元的话音。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讨论这个话题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关于多元化,你做了怎样的商业案例? 对我们来说,商业案例是,我们希望世界各地的开发人员都来我们平台。我们所说的“开发人员”不仅仅是指知道那些现在知道自己是开发人员的人,还包括从未有机会甚至了解作为开发人员意味着什么的人、没有相关受教育的机会和硬件的人。这超越年龄、种族、国家、社区,乃至任何事物。因此,我们的商业案例就是,如果我们世界上每个开发人员都来到我们的平台上,我们希望介入到开发人员的挖掘。 如果我们公司搞不清楚自己最终目的,不能确保完成这件事的人的背景,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很容易断开。当受到压力或时间紧张时——比如处于衰退时——当你最终不得不解雇一群人时,所能展现出附加价值的就是多元化。因为这不是“一个艰难的商业目标”。 任何没有明确阐述他们想要产生的东西或者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和不同群体需求之间的联系的公司,都会一再地错过机会。对于我来说,这项工作的难点是看着那些拥有高多元化受众或用户群的公司一遍又一遍地羞辱自己的用户,侮辱他们的智商以及在平台上的影响力、参与度——这都是因为这不在领导层考虑的范围之内。而这些公司正是那些会被在多元化做得更好的公司所取代的对象。 你如何做到大家感到背后有人在支持他们? 我们来到这里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我们建立了一个规范,我们将公开谈论种族、性别、社会经济背景和身体能力。人力资源部门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不会谈论任何这方面的话题的。”上帝禁止有人说黑字。比如,“我们能把某人描述成黑色吗?”答案是肯定的。 (笑)可以。 我们必须流利地描述对方、尊重他人、能够感同身受。所以,当看到过错时——比如说某人感受到伤害或他们受到了字面上的歧视——公司对此决不手软。当然还有一些需要明确的观点,这是我们和其他公司不一样的,我们认为教育的责任不在于被歧视的人。 例如,我是一名43岁的拉丁人。有人说,“你只是一个老墨西哥女士,你懂什么啊?我是可以冒犯你的。我们的人力资源团队不会把这个烂摊子丢给我让我去解释为什么这样是不对的。他们会把这个事情挑出来,让我们从我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因为我总是围绕着这些少数人群在转。教育永远都是我们的责任。在GitHub's,没有这样的情况,也不希望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科技界的多元化常被放大。这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你如何看待你的工作? 对我来说,好消息是我已经在这个领域做了很久了。这是唯一一个不适用于“没消息就是坏消息”的例子吧。我花了多年的时间试图让人明白被批评比被忽略的更好。 我最喜欢的一句来自甘地的名言,我在很多的培训中引用过—— “最开始,他们忽略你,然后他们嘲笑你,然后他们打你,最后,你赢了”。 我们处于嘲笑和战斗之间,被忽略很惨。嘲笑是这样的,“呃,这能够有什么用啊?”现在就是回嘴的时候了,我非常欢迎回嘴,因为它意味着有一些合理的东西存在。我不想让人担心。但有时候就是有人会担心。他们担心着你想他们担心的问题,这也是这个团队人员变化较大的特点。 千禧一代是这个世界上最多样化的一代。如果你在过去20年里没有为他们做好准备,那么现在你将如梦初醒!所以批评的人往往来自于恐惧和误解。虽然我不欢迎它——因为没有欢乐——我更希望自己处于现在这个年代都不是1999年那样。 我们接受一切批评教育,因为我总是想做到更好。 翻译来自:虫洞翻翻  译者ID:yls 本文来自翻译:www.fastcompany.com
    观点
    2017年01月23日
  • 投融资
    深耕企业级PaaS市场,数人云完成5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 【来源:猎云网(微信:ilieyun)】文/王艺多   今日,数人云正式对外宣布完成5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沣源资本领投,云启资本、唯猎资本以及UCloud等A轮投资方继续跟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企业级市场开拓、开源项目的推进,以及上下游生态的完善。   数人云隶属于北京数人科技有限公司,由原Google架构师王璞博士于2014年9月创立,核心团队来自于谷歌、红帽和惠普,具有丰富的分布式研发能力和平台运营经验。2016年3月初,公司完成A轮融资,由云启资本领投,思科、策源、唯猎、UCloud等跟投。   记者了解到,数人云致力于帮助传统企业提升IT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帮助客户统一管理资源和应用,加速应用交付、提升运维效率,建设新一代基于云计算技术的IT架构体系,在实现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同时,管理海量监控、日志等产生的各类数据,自动分配应用资源、对业务运行状况进行自动分析,提升企业的IT工业化程度。   伴随着容器技术的流行,近两年来PaaS逐步被广大企业客户接受。从整个市场来看,多元化的容器技术,云计算巨头参与,以及容器创业公司的垂直专注,都在推动着开源容器生态的快速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中,数人云重点聚焦于打造基于容器的轻量级PaaS平台,部署在私有云及混合云之上。DM/OS数据中心操作系统采用了主流的Docker容器技术,基于成熟稳定的Mesos集群调度工具,兼具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能够管理和调度大规模容器集群,帮助用户快速整合不同环境下的主机资源,部署Docker容器应用,实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与传统PaaS相比,数人云DM/OS数据中心操作系统具有企业级应用容器调度管理、支持百万并发的微服务业务场景、支持大数据应用安装和GPU集群管理,以及两地三中心的高可用部署能力。   目前,数人云已经服务国内大型公共事业央企、大型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以及快消等众多企业级客户。此外,数人云还加入了中国开源云联盟,与联盟一同推动容器技术白皮书和包括容器安全等级、容器交付等标准的制定。   接下来,数人云将继续在传统行业实现突破,持续关注企业客户的需求,重视落地交付服务质量与客户体验的提升。同时,数人云与合作伙伴正在共同建立基于容器技术的PaaS技术生态圈,与各个领域的ISV以及第三方云计算厂商合作,开拓云计算生态市场。   本轮投资方云启资本执行董事陈昱表示,容器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日臻成熟,已经可以在生产环境下大规模部署。数人云在企业市场布局较早,团队在容器云方面经验丰富。这些都是资本看好其在企业级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
    投融资
    2017年01月23日
  • 硅谷
    澳大利亚生产力管理软件公司Deputy获得2500万美元A轮融资 2017年1月20日消息,澳大利亚生产力管理软件公司Deputy宣布获得2500万美元A轮融资,本次交易的领投方为专注于扩张性的波士顿风险投资公司OpenView。据了解,Deputy计划利用本轮资金在悉尼、美国、英国以及菲律宾办事处扩大公司团队。作为交易的一部分,OpenView管理合伙人Daniel Demmer将加入Deputy的董事会。 数据显示,Deputy由Steve Shelley以及Ashik Ahmed于2008年联合创办,是一家生产力管理软件公司,通过简化包括行程安排、时间表、任务、员工时间跟踪、绩效管理以及沟通等任务流程,帮助员工节省时间。目前,Deputy的客户数量达28000家,其中不乏亚马逊、Qantas以及美国航空航天局等知名机构。据悉,本轮融资为Deputy成立8年来的首次对外募集。 虽然Deputy的客户覆盖70多个国家,但是公司的大部分客户增长来自于美国。在2012年美国劳工部的一份报告中显示,美国三分之五的工人工资是基于小时来结算的。因此,Deputy计划利用本轮资金进一步扩大在美国的影响力以及开发出更多新功能。 OpenView管理合伙人Daniel Demmer表示:“我们对Deputy的投资是OpenView十年以来所做的最大一笔单笔投资。Deputy联合创始人Steve Shelley和Ashik Ahmed以及他们的团队构建了一个优秀的平台,为世界成千上万的客户将人工的工作流程自动化。我们期待与他们的合作,并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加快公司发展。” 谈及扩张计划,联合创始人Steve Shelley表示:“我们之所以接受OpenView的投资,是因为我们认为美国投资者可能比本地的投资者更好的了解我们的领域,未来我们将专注于美国市场的扩张,我们也是时候该进军海外市场了 。”   本文来源:创投时报
    硅谷
    2017年01月23日
  • 观点
    玩创造了人,更创造组织 | 《华为基本法》起草人包政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内容为2017年1月10日  云学堂主办“人才·组织·未来 中国企业大学年会”,笔记侠作为合作媒体,经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的笔记。 导读: 本文包政老师为我们畅想了未来组织的三个趋势: 趋势一,未来是供求一体化的时代,竞争的重心会越来越低; 趋势二,互联网接连时代已经结束,我们不能再去“设计”、“规划”一个互联网。未来的组织不仅是企业的组织,更是产业的组织。构建组织要遵循“三喜欢”的原则; 趋势三,未来的组织,会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使组织内外部都实现社区化。赋能予人,让兴趣与工作合二为一。 今天整个大会的主题是人才、组织、未来,我把它拼装成了:组织与人的未来。我原来是人民大学的,现在退休了,顺应互联网趋势搞了一个包子堂(包政老师的互联网知识传播学习平台)。 孔子有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有的人读反了。所以我想给大家讲讲要以始为重,以终为终。(笔记侠注:很多人读成“事有始终”)。也就是说未来会决定我们现在做的事情。 有关组织大概有三个趋势存在。 趋势一:竞争的重心越来越低 这个趋势在我写的《营销的本质》这本书当中已经刻画了。从过去大量生产到大量销售的方式,再到后来深度分销的方式,一直到社区上的营销方式。 为什么我们会一步步走向消费端呢? 因为未来一定是供应者和需求者供求一体化的时代。正因如此,我们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构建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并努力深化消费者数字化生存的方式,也就是说每个企业都应该有效地走进客户的生活方式中。 过去我们是市场导向,这个概念肯定已经过时。最近华为提出,一定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个概念也已经过时了。面向未来,一定是站在客户的生存方式上思考问题。客户就是一个社区,他的生活已经包括了方方面面,我们一定要站在他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上思考。 趋势二:互联网的连接时代已经结束 这个现象在2C、2B这个环节表现尤为明显,未来是产业互联网真正应用的时代。我曾经跟滴滴、快的讲过这个话。我说你们不要再企图架构一个互联网,千万不要去做超级链接企业,应该在基础上去做产业应用。做产业应用最重要的是如何把相关利益者组织起来,一定是先组织后分工。 过去的产业理论中缺少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构建一个产业的组织者。过去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通过市场协调的,互联网时代,你需要把所有的消费者、用户组织起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站在他们的生存方式上去思考问题。企业需要倒过来成为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只靠一两家是做不到的,只有提供大家来合作的平台才能做到。 话题稍微扯远一点,华为现在做为一家有17万人的大企业,如果还是以产品为导向的公司,是有风险的。几年前我就提出,华为做到现在的规模,需要延着产业价值链成为链条或者网络的组织者。 过去我们认为,企业跟企业之间竞争直接表现为社会再生产循环。错了,企业和企业之间应该首先形成产业的组织。过去我们缺少这个组织,互联网给了我们新的机会。 未来的组织会包括两个层面: ▷企业组织; ▷产业组织。 在工业化开始时,是从分工到组织的,分工之后如何变成一个整体的问题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在企业内部是通过管理解决分工一体化的,但组织理论却一直缺乏。一直到1938年巴曼德《经理人的职能》第一次提出了组织理论。 过去,我们过多通过管理环节来解决分工之后的一体化。泰勒的管理理论主要解决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的问题。过去我们是计时工资,工作一天拿多少钱,他觉得这样劳动者没有积极性,于是就把计时工资变成了计件工资。解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问题,管理自此产生。但是泰勒在分工之后没有解决一体化也就是组织的问题,其实一开始应该解决组织问题,然后在这之上解决分工问题。 怎么解决组织问题呢?面向未来,需要遵循“三喜欢”的原则。 让员工喜欢,让经销商喜欢,让消费者喜欢。 然后构建成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一体化的关系。这个“三喜欢”原则是本田公司提出的,后来在我们写《华为基本法》的时候,引用了这个观点。 《华为基本法》前三条: 第一条是顾客原则; 就是如何在企业分工后,能够使得社会再生产循环起来。没有别的选择,任何企业都要以客户为核心,或者以客户为导向才能够正常的运转。不是亚当·斯密说的通过竞争,最后能解决社会再生产循环。所以德鲁克提出,一定要以顾客为导向。同时顾客原则也是统一企业内部所有员工思想的前提,不是老板说了算,也不是经理人说了算,而是顾客的需求而且是大家认定的说了算。顾客原则的确立保证了两个循环:企业再生产的循环和社会再生产的循环。 第二条是员工原则; 这也是来自德鲁克思想,德鲁克认为认真负责的员工是企业的财富。华为又加了一句,认真负责并管理有效的员工是企业的财富。 第三条是与合作者共享价值。 今后的组织一定是共创、共享、共有。先建立组织,然后逐渐每个人找到定位、分工,最后才能实现一个有效的组织。过去是从分工到组织,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现在我们要倡导先把相关利益方组织起来再进行分工的模式。互联网产业应用的机会是大把的存在,我们需要从供求一体化入手,从共创、共享的组织原则入手,然后构建相关利益者的关系。 这里最核心的问题是分工和分利。 直到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新教伦理之后,西方人已经完全被金钱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简化为利益关系,这套行为模式被中国人也学会了。人与人的关系完全变成了劳动关系,而劳动关系简化为产品供求关系,所有劳动关系都简化为产品的形态。有了产品就可以估价,有了估价就可以分利。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当然西方开始反思,中国也开始反思这个现状。 但如何分工,如何分利,已经成为企业中的核心问题,也是企业跟客户之间的核心问题。 因此,华为把这个经验总结为一条:分钱分得好。有学者总结华为管理的核心问题,或者是组织的核心问题,就是价值评价、价值分配和价值创造。 趋势三:社区化的组织 我们现在有了互联网平台,可以借助平台实现用大数据场景化分工和分利。价值评价可以转变为场景化。 我曾给西贝攸面村的老板建议,应该用互联网的方式让顾客参与到企业的价值评价中来。等到顾客要结帐之前,让顾客给营业员打分,可以是一分一块钱或者五块钱或者十块钱,调节砝码是管理的问题你们自己定,但是怎么评价是顾客的事。顾客的评分变成了一种消费,这个时候顾客也会掂量掂量。 这其实就是西方的小费制度,服务员的奖金应该来自于顾客,这可以激励服务员更好地为顾客来工作。当然也要考虑顾客凭什么给你打,可以通过打赏之后加倍返券的形式,返完券以后放在钱包里就相当于下了一个钩子,他就在想要怎么进来把它花掉。而返券的钱,是顾客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替代了你的HR经理,也替代了管理者,帮你省出来的。 接下来的问题更好玩。如果顾客打出来的分值跟企业大数据统计结果一样,是准确的数字中值,可以多返券给他,所以这些人会用心去打。进一步大数据来了,我们可以看到谁评分评得高,谁经常光顾,根据顾客黏性的长短,你把顾客进行区分。这就是分工和分利。 哪些人有责任心,哪些人对什么问题有见解,你根据这个给他授予一个“爵位”,给他一个特权,我们叫做VIP。VIP可以帮你去组织社区,企业提供经费,让VIP发起活动自组织,怎么玩都可以。 社区一旦建立起来,VIP会在社区里营造出地位和威信,他们会创造出来方式。通过社区运营的方式,把消费者变成企业的员工,这是完全轻资产的模式,你只要把社区变成功能团队。 未来的组织,无论你是谁,一定要靠近互联网,因为工业化的本质是以机器代替人力。互联网也是机器,只不过互联网的机器比过去的机器要复杂的多,没有互联网根本不可能有未来。 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还需要把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都社区化,这是未来组织的趋势。组织一定是要去掉中间环节的,未来每个人都是专业人士,每个人都要加盟到专业团队中,变成一个功能模块。无论功能模块有多大,三个人也可以,十个人也可以,一百人也可以,但最终组织一定是以功能化的方式运作的。 将概念定义清楚,这是我的工作。我读书就干这个事,或者说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情我通过《营销的本质》这本书给营销定义清楚了,它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准确; 第二件事是给管理做个定义。德鲁克说管理是个器官,这是个描述性的说法,我希望把它定义得更加清楚。我们现在不是学的东西太少,而是知识堆起来,没有理出脉络,我们自己的思想没有产生,我要做的事就是帮助大家产生自己的思想。 今后在社区内,管理一定要趋向于营销化。组织再也不能用行政的方式,命令的方式,而是用对待顾客的方式去对待功能型的团队。社区的营销管理,一定要体现为有管理的协调。 再往后,今后组织的核心功能团队一定是策划团队,然后是搞活动或者社交团队,以及教育团队。所以我们在一家公司已经开始实行这种方式,就是用互联网化的方式,用搞活动的方式开始教育。 所以我讲了,今后企业的管理问题,你要想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共享每个人的大脑。只有搞活动,把所有的称之为工作的东西都变成活动,然后都变成教育的活动,而不是我们过去那样的方式。所以我们要深化与消费者,与员工的关系,更要通过策划搞活动寓教于乐之中。我为什么说云学堂有希望呢?今后企业大量的转型之中,变革激发人的智慧、大脑全靠教育,本质上是教育问题。 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共享的不仅仅是汽车和房子,更是人的大脑。今后组织要释放每个人的大脑,一定是让大家一起参与进来。活动的本质就是参与感,就是成就感。要把大家的智慧贡献出来,不要认为现在水平很差,玩着玩着水平就高起来了,要有这个耐心,而且参与进来就会有成就感。今后工作跟职业生涯和生活完全是一体化的,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工作,人的本质是玩。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人,这个命题可能无法验证,其实是玩创造了人。 数字化的生存方式,需要有数据团队的支持。数据团队今后越来越会担当重任,因为数据是不依赖于老板个人的洞察力。数据本身正在刻画发生的未来,我们的人才没有在原有的体系下发挥出他应有的功能,所以互联网一定要在体制上、组织方式上改变。这样才有可能释放出人才的潜力。 其实谁比谁笨呢?就是机会、锻炼,然后体制能够释放出潜力。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变得更加专业,根据自己的天赋不断接收专业领域的东西很重要。 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积极性。过去说钱,钱肯定不是。钱到了一定程度后效用是递减的。后来从外激励就转化为内激励了。即使有了马斯洛的理论,我们依然没有找到方法,可以让每一个人变成工作狂。 什么事情能把人变成工作狂呢? 凡是能够发挥个人天赋的,生命作用的,他才能够乐此不疲。就像我的儿子一样,你发现他读书一沾书就睡着,他一玩玩具就兴奋。每个人生命中一定有让他兴奋的东西。 互联网给了我们这样的条件,可以让每一个人在有组织的情况下找到适合他分工,发挥长处的地方。 我研究过人类社会是怎么走向分工与组织的。最开始,每个人都想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干,并在一体化的关系中获取个人价值最大化,这就是成就感。这也是我发现的分工与组织的最核心的原理:如何让每一个人找到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然后发挥出来,他就是一个天才。哪家咨询公司说的,他们调查了五百万的岗位,得出的结论,做得好的往往是这个岗位发挥了他的作用。 有一本书也在说,当工作与天赋一旦结合,人的效能就会高于其他人17倍。激发潜力的另一个方法是,让他真正体会到岗位上能够应用的知识。当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够用到知识、经验还用到技术和方法,是会有愉悦的感觉。因此在深化客户互联网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同时,也要深化每一位员工在岗位上应用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各方面的知识来做好工作的感觉。这个感觉是让员工成为工作狂的原因。 未来的管理是互联网化、智能化和数据化的集合。管理的本质使企业有前途,使系统有效率,使员工有成就。未来的管理本质上也一定是教育,我在10年前接触过IBM公司的资深经理,他讲管理者首先应该成为一个教育者。我在华为也推行这一条,如果你不能培养下属,就不可能成为更高一级的管理者。 无论在哪个时代,我相信教育都会成为企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以及人生发生改变的根本问题。
    观点
    2017年01月23日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