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互联网时代组织管理中的“去他X的” 1997年以前,是韦尔奇的天下,他崇尚“末位淘汰制”或者说是“360度评估”:把团队内人员按20%、70%、10%的比例分为最优、中等和最差三个层次。最优的20%人士得到晋升和提薪,70%的人给予培训,激励让他们上升至最优秀20%的人当中,最差的10%员工必须走人,切不能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耗在这10%的人身上,这3个层次始终都是保持动态,随时更换人员。   这是1997年以前,在那之后乔布斯回归苹果,至今想来,他在那一年说的两句话和做的一件事,推动了这个星球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及影响了后来的各种思维,思潮和管理方法,包括今日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他的两句话是“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与“要么杰作、要么狗屎”,他做的那件事:将Mac变成了半透明状,今天我们讲各种互联网思维,用think different来诠释,概莫能外;今天我们猜想人类的思维正在透明化,引子不过那个半透明的Mac;今天引流潮流的企业如facebook,小米等在选才、用人的标准和方法上极速趋向二维化:要么杰作,要么狗屎,不杰出必须走人。     连互联网钉子户公司netflix也只讲:我们只和“成年人”一起做事。至于雷军,那更是在习大大面前坦诚:自己成功最重要的是靠人。移动互联网时代核评估体系已经滞后了吗?将要失效了吗?我们需要什么新的方法?为什么扎克伯格说: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能够抵得上100个普通工程师?怎么找到那名优秀的工程师?怎么用好他?     据说雷军又给光景不好的凡客开了药方:去管理层,陈年也不叫总裁了,就叫创始人,公司内部以后也不安排什么副总、助理总裁了;去KPI(关键绩效指标),让各事业部专心做好产品;去贪婪,产品没必要做多。三个“去他X的”中,居然两条和人力资源管理有牵扯。药方有用吗?看了五年没能看明白,雷就一针见血一药回春吗?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小米模式已然是确确凿凿,立在那了,背后的逻辑大家都懂:时代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盯住典型用户的核心需求,死磕,实现良好用户体验,然后借由互联网的传播,那些剩下的、所谓非典型用户也竟然迅速的被影响为典型用户,其过程宛如病毒传播,最后取得的成绩,令人炫目。而这一切发生,主要“靠人”。     近日,麦当劳宣布其首席营运官(COO)Tim Fenton将在今年10月份退休,而接下来一个略显意外的消息是麦当劳宣布不会再任命新的COO,彻底取消了这个职位。在现代企业中,COO曾经是个很关键的职位,但从数据上看,现在这个职位已经不再重要了。     不仅是麦当劳,《商业周刊》的报道称,2012年只有38%的财富500强公司设有COO位置,而2000年这个比例是48%。去COO, 去管理层,追求扁平化…无独有偶,海尔张瑞敏也屡屡提出“管理无边界,企业无领导”,虽然他貌似并不是那个倡导“无边界组织”的最合适人选。在《消失的组织架构—超级节点化》一文中提及,以流程为导向的工作团队的建立,即以发起流程的“节点”来驱动业务的进程,即人人都是核心,人人都不是核心,完全根据企业的需要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企业部门间和组织内部的界限日益趋于模糊,大多数工作将通过“虚拟团队”来完成。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组织将越来越多地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使用跨职能的任务团队,人们必须学会(显然现在绝大多数还没学会)在没有固定职务、没有命令权威、既不是被控制也不是控制他人的情况下去进行管理,去完成任务,去实现目标。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何去何从?   几个观察如下: 1、我们知道,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中,中层的作用主要是上传下达:即向下级传达上级的指令并监督执行,同时向上级反馈来自下一级的信息,其次才是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传递。但这部分工作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工具的广泛运用而逐渐被取代(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此预言)。     2、传统企业组织架构象朝鲜人民军,兵种清晰,层级分明,基础作战单元以旅/团为主;而创新公司组织架构象美军,由于信息技术发达,基础作战单元超级扁平化,以特种部队(介于排和连的编制)为主,纵观美军最近几年的行动,无论是抓萨达姆,还是刺杀本拉登,都是由五角大楼直接指挥特种部队完成的。     3、也就是说,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公司老板本人必须要充当“五角大楼”的角色,而中层应该从一个纯管理者变成特种部队的队长。传统商业模式由于足够成熟,老板一个月真正重大决策不会超过三次,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司,由于变化快,现场管理和临机决断的事宜太多,所以必须缩短决策半径,必须扁平化。     小米副总裁王川有句诛心的话:当年我们误入歧途,都抓管理去了。2011年的冬天,索尼迎来了更惨痛的噩耗—年度亏损63亿美金,为什么会这样?天外伺郎(索尼常务副总)说: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因实行绩效主义,职工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产生“激情集团”的……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如果你还死心不改,可以回想下诺基亚被收购的惨剧。     至于小米“毁三观”的管理文化更是把“去管理化”做到了极致:没有KPI;没有管理层,超级扁平化;第三,没有组织架构,不开会。没有绩效管理,没有级别体系,没有“员工活动”,没有“内部沟通”,没有“内部培训”,没有“企业文化”。     如果你说这尚是个例,那么在北京东南方向千里之外位于有韩国硅谷之称的城南市Techno Valley H-square 6层的Kakao Talk办公区中,同样的组织变革在进行,在Kakao这个拥有500多名员工的公司中,自上而下只有CEO、部长(职能部门负责人或项目组组长)、组员三个级别。     在传统的韩国公司中如果一名工作多年的员工在晋升部长后重新被降职为主任,通常是一种变相开除的行为,此外新员工在短时间内升职也是不被允许的,而在Kakao这个公司中,员工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职能变换,特别是技术和产品部门,甚至没有固定的组织架构,通常一个新的项目组成立时,过往的组长可能会因为一些技术特点而重新充当组员的角色,而那个提出新产品理念的人则会被任命为组长,没人会对此有所芥蒂。为了让员工们感到更加平等,在Kakao公司内,所有的员工都用英文名字互相称呼,譬如大家都直接称呼创始人金范秀叫做 Brian,此外即便是新员工,如果有好的建议和意见都可以直接向社长或是CEO表达,而在传统的韩国企业中这必须经过层层汇报才可以实现,跨级汇报甚至会被视为企业的一条红线。     沿着这条不归路推演下去,商业组织既然有可能三层化,那么也就有可能两层化,如果两层化,那么管理者必然被leader(领导者,是指居于某一领导职位拥有一定领导职权承担一定领导责任实施一定领导职能的…)取代,如果管理者被取代,那么新生的领导者必须同时具备管理和执行的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leader波粒二象性”,就像量子物理学中描述的光的特性,同时具有管理的波特性,和执行的粒子特性。再大胆想象,在新的管理变革中,更多的“去他X的”将如雨后春笋:从去管理层、去组织架构、去绩效评估开始,到去销售佣金、去开会、去副总裁、去人事部、去财务部、去运营部、去总裁办…     而创业家,创新者需要做的仅仅是:让业务管理来驱动员工管理;管理外部化“透明化”(让用户广泛参与 );游戏化管理(人人都是游戏的一分子 )。     好吧,这个时代你拥有了更大的能量和权力,你知道,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的,你只需要55个人就够了(WhatsApp的55人团队创造市值190亿美金的价值)。最后再免费送你一句话:“营销很重要,商业模式比营销重要,产品比商业模式更重要,但牛B的顶尖人物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作者:李善友,王雨豪
    资讯
    2014年12月03日
  • 资讯
    企业版Dropbox将推API,携手第三方企业工具对抗Box Dropbox 的消费者品牌形象以及缺乏过硬企业安全功能一直以来都阻碍其“企业版”产品获得更多企业客户。但 TechCrunch 获得的一份 Dropbox 内部发布计划书显示,Dropbox 即将发布的企业版 Dropbox API 或将改变这一切。     企业版 Dropbox API 原计划于美国时间周三发布(不过此次泄露可能会改变原计划),可以让企业客户将现有的第三方安全和合规工具与自己的云存储相连,或者搭建自己的企业版 Dropbox(DfB,下同)应用。Dropbox 已经与包括微软、戴尔和 IBM 在内的十几个企业工具开发商进行合作,这些公司的产品将在 DfB API 推出时提供支持。Dropbox 还未就此事发表评论。   Dropbox 似乎已经意识到,要打造出吸引企业客户的所有必需功能耗时太久,而且其中许多功能已经有开发商提供。因此,为了赶上 BOX及其经营多年的企业应用平台,Dropbox 面向其企业版Dropbox 客户推出了 DfB API。这套 API 可以让企业客户填补企业版 Dropbox 中的空缺功能,而不是转而使用功能完整的企业云存储服务。这一举动很明智,既体现了 Dropbox 为大客户着想,也大幅提高了 Dropbox 作为严肃企业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形象。     为什么企业版 Dropbox 需要一套 API? 个人版 Dropbox 已经培育了一个连接 10 万应用的平台。这些应用提供从照片同步到高级文件搜索的所有功能。对于 3 亿 Dropbox 用户来说,这些应用的作用很大。     但企业的需求与普通消费者截然不同。这也是 Dropbox 在4月单独推出企业版Dropbox 的原因。企业版 Dropbox 提供分享审计日志功能,可以检查谁看了什么文件;还可以让 IT 部门将文件限制在工作电脑上或让特定团队查看;还提供远程擦除功能,在员工离职或电脑被盗时抹除企业版 Dropbox 的文件。     企业版 Dropbox 与一些成熟的企业软件产品如 Salesforce、 Slack、 Asana、 Trello、雅虎达成了合作,最近又与微软OFFICE部门达成合作,可以让用户在这些服务内轻松保存或获取自己的 Dropbox 文件。   不过,这仍然是隔靴挠痒,因为没有方法可以接入后端企业工具。     此次泄露的内部发布计划书详细描述了 Dropbox 对此的应对措施,并对与这套 API 有关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解答。计划书中还显示 Dropbox 最近签下了凯悦集团、Heart Corporation 和新闻集团。为了获得更多与敏感信息打交道的大公司客户,Dropbox 需要围绕机密数据、认证、员工活动日志、加密和大文件转移增加额外保障。     要打造所有这些安全功能耗时太久,Dropbox 没有这么时间来投入,于是很快推出了 API 让合作伙伴加入,帮忙推进这一过程。     DfB API 的功能? 企业版Dropbox  API 可以将诸多第三方企业工具与企业版 Dropbox 连接在一起: 防止数据丢失:防止个人身份信息或支付卡信息泄露 数据迁移:协助大规模数据转移或就地备份 数字权限管理:为严格监管行业企业的数据提供加密和解密服务 身份管理:提供身份认证和一次性登录,从而让员工在访问企业版 Dropbox 时保持认证状态 依法保存和 eDiscovery 电子检索:安全地保留可能稍后需要在法庭上提供的文件 安全信息和活动管理(SIEM):审计员工活动日志,检查员工访问的文件。   如果企业版 Dropbox 客户的工作流程未被第三方工具覆盖,它们还可以基于这套 API 自行搭建应用。Dropbox 提供了丰富文档来满足这一需求。   企业版 Dropbox API 的发布计划书显示,发布当天支持该 API 的合作伙伴可能包括微软 Azure AD、戴尔数据保护、 IBM WebSphere Cast Iron、 Okta、 Domo、 Splunk、 Meldium、 nCrypted Cloud、 Mover.io、 SkySync、 Ping Identity、 CloudLock、 Centrify、 Sookasa 和 CirroSecure。未来 Dropbox 将推出更多 API 功能,并增加合作伙伴的数量。     目前企业版 Dropbox 15 美元/月的收费不会变动。这和企业版 Box 的收费一样,不过 Box 会为大企业订单提供额外优惠。     软件即服务不是孤岛 这套 API 将让 Dropbox 进一步与 Box在企业云存储领域展开竞争,但 Box 首席执行官艾伦•列维(Aaron Levie)表示,功能齐全不仅仅是指安全。“说到‘平台’这个词时,我们认为平台要相当成熟”,列维说道。他还表示与企业工作流程和业务流程整合也必不可少。Dropbox 也需要考虑这些方面。     列维表示道:“我们很早就意识到,要完全保护企业内的终端用户和关键内容,我们就必须与整个生态系统合作。”他还提到,Box早在2011年就与开发者们一道从事这一方面的工作了。   但企业平台的游戏才刚刚开始。IT 部门的消费者化,自带设备上班以及自底及上的分发模式对完成工作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列维表示,这超过了“在办公室四堵墙之间保证安全”的范畴。没有人能从头打造这一切。企业必须依赖其他人打造的工具才能发展壮大。     这一开放模式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工具会冒出来,而企业需要管理其在所有合作伙伴中数据的中心化方式。列维称,“预计整个生态系统会在两年后发生剧变。这是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也是技术变革,企业和开发商都需要适应。”     难怪Dropbox去年一直在努力壮大并推出了企业版服务。企业模式的变革会带来滚滚财源,而这正是 Dropbox 和 Box 在追逐的东西。     翻译:1thinc0  来源: TechCrunch
    资讯
    2014年12月03日
  • 资讯
    智联招聘86万简历泄露,到底谁脱了谁的“裤”? 今天上午,国内漏洞应急平台乌云公开了一个导致智联招聘86万用户简历信息泄露的漏洞。     该漏洞由乌云用户“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在昨晚9点左右提交,据其表述可导致智联招聘的用户简历数据库泄露,其中包括用户的姓名、地址、身份证、户口等信息。     漏洞提交后,智联招聘今天早上主动“忽略”并公开了该漏洞(忽略为乌云的一种状态,表示否认、不相关的意思),其官方在乌云回应称,漏洞披露的网站IP并非智联招聘所有,图中的用户信息还待核实。   “感谢对智联招聘的关注,经核实,漏洞详情中披露的IP地址,非智联招聘的。图片中的标有‘智联招聘’的信息待核实。建设总比破坏有意义,这个事情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尽管智联招聘官方还未确认被曝光的用户信息是否为其所有,但据接近此事的白帽子透露,这次被泄露的信息是在另外一家招聘网站上,并确认为智联招聘所有。     对方解释称,这件事情看起来古怪,但有其可能性。很可能是智联招聘曾经遭遇脱库,这批信息被转手到本次事件中的招聘网站,然后因为漏洞又被发现。这些事情在地下黑产中并不少见。     当前国内招聘网站中,老牌的有中华英才、前程无忧,新兴的有58同城招聘、大街网、拉勾网、猎聘网等,还不清楚这次信息泄露主角会是哪一家?     在漏洞公开大概一小时后,智联招聘向新浪科技回应称称,正在确认该漏洞并进行修复,目前尚未有更新回应。我们将持续跟踪此事。     乌云平台上信息泄露的细节图片: 乌云曝智联招聘86万用户简历信息泄露漏洞(敏感信息已打马赛克) 乌云曝智联招聘86万用户简历信息泄露漏洞(漏洞证明) 来源:雷锋网
    资讯
    2014年12月03日
  • 资讯
    移动招聘的改进之道 尽管随着精简很多程序的技术的改进,包括招聘在内的HR专业人士从中获益良多,但是面对的挑战依然不小。在Glassdoor最近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虽然每10个受访求职者中就有9个说自己用移动设备找工作,可同时,又有49%的求职者认为用移动设备申请工作非常麻烦。     其实只要想想我们自己正在使用的移动设备,对这种反应就很容易理解了。恐怕每个人通过移动设备发送邮件或者短信时都遇到过意外出错的的时候,事实上,我常常能在邮件里看到 “手机发送,如有错误敬请谅解” 这样的附加说明。     这样的解释在日常交际时可能有用,但求职者找工作时可就不太愿意面对失误的风险。对于积极寻找最新、最好的方式来接近和吸引求职者的HR专业人士来说,这无疑是个值得迎接的挑战。     “人们正在更多的领域中用移动设备替代台式电脑,不仅仅是求职。” Ryan Aylward,Glassdoor的首席技术官说,“他们使用手机办理银行业务、发邮件、甚至线上约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用移动设备找工作也并不稀奇。”     不断改善并使得潜在人才用移动设备申请工作更容易的雇主将赢得人才争夺战中取得明显优势。从事国际咨询Crispin认为,移动应用在招聘领域的应用是“当前热论的核心话题”。他说,这个话题聚焦的并不是如何让求职者能把从搜索和找到可申请的岗位、甚至在网上进行点评以确认得到工作的可能性,现在大家关注的是如何让求职者在使用移动设备求职过程中减少挫折感和困难。对求职者来说,在“用移动设备找到工作和用同一个设备实际申请到这些工作之间”的鸿沟很难跨越。     Manpower的北美RPO副总裁和业务总监Jim McCoy认为,也不一定只是招聘软件本身的问题,求职者使用的移动设备也是麻烦的源泉。 “随着这些设备使用起来越来越简单,将有更多的人愿意在移动设备上一次性成求职申请,或者在一台设备上开始求职、在另一台设备上完成申请”。     尽管如此,雇主仍需要采取措施提供一个能“积极反馈的”在线平台,它应该能跨平台提供相似的用户体验。重要的是,Crispin又说,被移动设备影响的不只是求职者,它们也影响着招聘人员和HR专业人士。比如,无论是招聘专员还是招聘经理,他们需要随时随地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所招聘的职位数据。现在的现实是,招聘人员和HR专业人士的工作超越了传统办公室和朝九晚五的限制。 “移动设备的应用几乎意味着你不必在办公室工作”,他说。     那这些对于HR意味着什么?据Crispin所说,意味着再也回不到用老方法招聘的时候了。问题不是是否要接受移动招聘,而是如何自己接受的同时并为应聘者减少麻烦。     和各种形式的在线或移动应用一样,移动招聘的易用性很关键。现在的用户越发没有耐心,期待快速的在线或移动交流,反之,他们就会放弃。Aylward提到,要记住的两个关键属性是简便、高效的求职体验和引人入胜的内容。     身为RPO解决方案架构师的Jay Floersch认为,求职者想在发现喜欢的工作时立即采取行动。如果他们使用手机访问应用程序,他们本来相信能很快在线申请成功,遇到障碍、延误和挫折后,他们很可能干脆放弃。     HR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哪些信息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于一些按小时计算的职位,可能就不需要简历,只需一些工作经历和证明人就可以了”,这样就会简化招聘流程。和其他的社交形式一样,这里没有万能的解决方案,移动求职完全代替传统的求职方式是不可能的。     McCoy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移动求职不是求职过程的一站式商店。但是通过梳理这个过程中的各个部分,着眼于求职者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就能提升这种体验。     “采用社交媒体作为填充信息的方式开始申请流程,而不用传统的申请形式”,求职者广泛使用LinkedIn进行搜索,他们的个人资料信息大体上显示了传统申请表的内容。“我认为这是HR精简招聘流程能做的最简单的事情之一。”     探讨在移动设备和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等环境中进行无缝导航的方式,也可以缓解一些申请人可能有的焦虑。“我们已经看到在世界各地的新兴市场,求职者将使用移动设备和‘app’,如WhatsApp,查找工作信息,但然后我们却发现,即使他们家里没有PC机,也会去网吧递交申请。”     对HR来说,关键是要提出让求职者参与并能与之互动的新的、不同的方式。对于某些类型的工作,Crispin建议,可以通过问答或复选框选项形式给求职者提供其资历适合某个职位的一些早期迹象。经过一个自动化处理过程,系统会给那些满足最低要求的求职者发送一条消息,邀请他们提交一份更正式的申请。不同类型的评价也是应用的一部分,它们能为招聘组织和求职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Floersch认为求职者社区是HR从业者另一个最佳实践。它和亚马逊等电商网站一样,可以根据过去参与过的社区活动,给他们传递新职位或其他信息。     “给求职者提供选择,他们就能选择最适合他们情况的选项,” Crispin说,“提供多种选择和更快申请流程的企业发现用移动设备搜索和申请工作的人数显著提高。”     不同的工作种类或职位类型将有不同的需求,Crispin说,这意味着HR,还有招聘人员和招聘经理,需要研究这些不同的工作种类并确定移动求职的需求和申请者的喜好。企业在采用创新的招聘策略方面进行得非常缓慢。但这是趋势,不会消失。“我们只能期待移动设备更多样化,有更多做各种不同事情的功能——无论我们在哪里,互联网都将和我们同在,这是不会改变的。”     McCoy强调,HR专业人士无需从头设计系统,他们不仅可以依靠其他同行的经验,还可以借鉴其他人的经验——这些人可能就在他们自己公司内部。     “大多数企业都会在某些方面实行移动招聘策略,”他说,“看看企业其他部门是如何利用新技术的,利用他们的经验来改进你的策略和对移动招聘的思考。”     Lin Grensing-Pophal/文    老金/译   转自微信号“i51huan”
    资讯
    2014年12月03日
  • 资讯
    如何使企业移动化风险转化为机遇 当下,企业日渐意识到制定移动化战略的重要性,但仍对完全移动化管理抱有疑虑。不过,挑战永远伴随着机遇,拥有适当的战略,平台以及合作伙伴是关键。最重要的是,企业在进行移动化改革中要“以人为本”而非“设备为重”。即是说,要能让企业员工随时随地安全、放心得处理工作任务。以下是企业移动化改革进程中最可能遇到的五大风险,当然,机遇也随之并存:   1. 培养高效员工 消费化和BYOD等新趋势的兴起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线,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开展工作,以便在各种设备上实现工作和生活的无缝对接。如果企业无法提供设备,员工们可能会使用一些免费app来处理工作,这被称为“影子IT”。 由于无法掌控员工的应用使用情况,企业可能面临数据泄露的风险。尽管如此,多台设备的移动化办公趋势将使得工作形式更加灵活和方便。   2. 集中管理和简化数据访问流程 如今,传统的固定地点办公模式受到挑战,新兴的移动化和云看似很复杂,但其实不然。企业移动化平台可助企业集中管理用户,例如可随时查看用户位置和设备使用情况。这就免去了在多台设备上进行跨平台或系统操作的麻烦。     3. 使用一个登陆ID管理所有信息 实际生活中,登陆名和密码太多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因此,身份认证管理成为了企业移动化的一个关键。允许用户以同一身份、密码登陆内部系统和访问云,且能将该用户使用记录同步至所有平台,这样,公司信息将更加安全、连贯,且能无缝对接。   4. 保障数据安全 要同时满足用户需求又能保护公司数据, 在使用微软工具时,需要保证在信息、对象和设备选择上不出差错。在非云的平台上,需要同时监控多处用户登陆权限及其使用工具。这样能够方便用户灵活自由得使用设备访问数据,并提高管理效率,有效降低风险,保护公司数据。   5. 紧随时代发展 在技术领域,变化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制定企业移动数据和采用新技术都要评估清楚其后续发展可能性,否则就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大量资源,甚至重建系统等。采用适合的平台,并投资多种企业移动化工具,也许能够保证企业移动化战略能够长期有效发展。 成功的企业移动化战略都是能够化繁为简且能适用于市面上各种主要设备的。其核心思想都是给予用户充分的自由来选择设备,既实现单一用户、多设备、连贯性体验,又能保障企业自身数据安全。   来源:人称T客
    资讯
    2014年12月02日
  • 资讯
    为什么微软巨资买下不支持WP的Acompli应用? 微软的CEO Satya Nadella最近做了项大动作,怒砸2亿美元收购了移动端邮件应用Acompli。必须要说明的是,Acompli应用是不支持Windows Phone的。 微软收购Acompli,并不是因为要除掉竞争对手。其实这个诞生至今只有18个月的邮件应用,其用户数量当然比不过行业霸主Microsoft Exchange和Outlook。但其实成百上千家大公司的白领、企业用户热衷于使用Acompli,包括许多世界五百强企业。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微软买下Acompli是为了拿下这一部分用户。     微软的这项斥巨资的大战略,是为了给自己在移动端市场的发展开辟通道。讽刺的一点是,Acompli CEO Javier Soltero在今年四月就表示了微软在移动端不作为的“偏见”:“一想到iOS版本的Office365就让人头疼。因为微软的确是对苹果客户端开放了应用,但是在iOS端并没有合适的邮件应用能够帮助用户完成剩下的工作。问题在于就移动端的邮件app来说,微软太缺乏想象力了来打造一款好产品了。” 他继续表示,微软在移动端不得志的原因并不是没有能力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尾巴,而是没有很好的处理用户需求。其实微软自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或许因为Soltero的略带的讽刺性的“帮助”,新任CEO Satya Nadella管理下的微软终于决定出手了。     具体的来说,微软决定“走下神坛”,同他原本“看不上”的小伙伴们展开合作,尝试着用开放资源和云服务来重新赢回市场。     曾经微软耗费大力气为开发者和企业用户搭建了云服务平台Azure,但其实结果不是很乐观,许多开发者们甚至都不屑一顾。用户想要真正的开放资源。此后微软陆陆续续的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措。这些实验性的项目同微软开放技术公司紧密联系在一起,开源促进会的董事会成员Simon Phipps表示,“微软开放技术公司实际上是微软的靶子,用于假装出‘我们的确是做到开源了’。” 微软开源社区的资深总监Gianugo Rabellino曾经表示说,“很多民间团体参与进开源的工作中,比如说某些工程师协会,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Linux内核和大数据分析做出的贡献。其实微软开放技术公司的很多成果也是基于这些民间团体工程师协会的贡献,他们才是微软开源的引领者。”     而今微软开放技术公司的角色从原先的“挡箭牌”,逐渐转变为“技术咨询委员会”,虽然感觉上停嘲讽的,但也证明了微软终于放下了自己的架子,准备“撸起袖子,踏踏实实开源了”。更有力的一点证明就是,在Azure云服务上也开始接纳开源软件,为了证明曾经承诺的开源并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另一方面,微软也正忙着在Azure平台上运营一系列服务,例如NoSQL数据库系统、MongoDB、Redis、Cassandra、SharePoint、Drupal、Joomla、Moodle等等。看到这一长串的名字也着实令人震惊,毕竟过去的十年间,保守的微软一直把开源当作“癌症”。 不论结果究竟如何,Nadella的确给微软的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对于公司来说这是一个新纪年,对于竞争对手们来说,微软也将重焕生机变得更有竞争力。   via readwrite
    资讯
    2014年12月02日
  • 资讯
    微软收购电邮客户端Acompli 价格超2亿美元 HRTECH注:11月28日,在HRTechChina上我们报道了《微软不小心泄露收购邮件服务Acompli》 的新闻,今日,微软官方宣布,该公司已经收购了Android和iOS电子邮件客户端Acompli。据悉,其联合创始人是JJ Zhuang (https://www.linkedin.com/in/jjzhuang)是位华人,毕业于上海交大~~   北京时间12月2日凌晨消息,微软周一宣布,该公司已经收购了Android和iOS电子邮件客户端Acompli,此举旨在增加其在这两个移动平台上的生产力应用数量。   微软称:“这项收购交易是公司计划的一部分内容,旨在帮助人们利用其移动设备做到更多事情。今年我们已将Office带到了iPad和iPhone上,并在最近宣布把Office带到Android平台上。我们提供跨越多个移动平台的最好生产力体验的相关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未来将继续推进此事。”     Acompli则表示:“在产品上线以后不久,我们开始与许多企业的IT部门合作,它们认为伟大的产品需要‘被用户所热爱,被IT所信赖’。大致就在同一时间,我们开始与微软的员工进行对话,内容是我们能如何将Office 365平台的功能进一步整合到我们的产品中去,同时继续为苹果公司、Dropbox、谷歌和Box的电邮和文件服务提供令人惊喜的支持。这些对话带来了今天,我们觉得(与微软合为)一家公司能让我们有机会追求实现更好、更快和更强的电邮体验。”     微软上个月宣布,iOS版Office不再需要用户订阅Office 365服务即可编辑文件,并宣布推出了包括Word、PowerPoint和Excel在内的iPhone版Office应用。另外,微软还已与云存储服务提供商Dropbox达成合作,向其提供一体化的Office服务支持。     据美国科技博客Re/code报道,微软收购Acompli交易的价格为2亿美元以上,但这两家公司均未透露相关信息。(唐风)   来源:新浪科技
    资讯
    2014年12月02日
  • 资讯
    冷眼看职业社交:中国市场的死结谁来解? 今年2月,国外规模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络领英(Linkedin)正式登陆中国市场,有业内人士发声“2014或将成为中国职业社交的元年”。不过与此同时,中国一些职业社交的先行者们(如优士、若邻、红桃等)早已消失了踪影。     职业社交在中国的坎坷前路   对于职场人而言,职业社交的主要价值是拓展职业人脉;对于企业而言,则可利用职业社交平台开展招聘和精准营销。领英是职业社交的开创者,也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2011年在纽交所上市,是职业社交最辉煌的时刻,本土职业社交一直期盼着有一天能步其后尘。转眼间,职业社交的概念搬到中国也有好几年了,但至今仍没有一家职业社交网站真正得到了用户的认可。迫于经营的压力,幸存的职业社交网站,越来越像传统的招聘网站,社交成了忽悠VC的噱头。       还在职业社交领域坚守的人,总喜欢拿领英的成长史来安慰自己。诸如领英上线前五年也才积攒2200万用户,而现在用户数则已突破3亿。他们选择性忽视了国内外职场文化的差异,弱关系的职业社交在国内根本行不通。《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正是这个道理。本土职业社交网站呈现的内容及用户的活跃度已很能说明问题——找工作可以通过传统的招聘网站解决,当职业社交名不副实,用户在平台上找不到所需要的内容,就会毫不犹豫地一去不返。       此番领英进军中国市场,也将不可回避地面临这一困局。现在的领英与其说是中文版,还不如说是汉化版,要想获取更多内容,用户只能自己提升英文阅读理解能力。领英号称目前已达到500多万用户,但这些用户多来自外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英人群,这一人群处在金字塔尖,互动及创造内容的冲动本身就不强,很容易让网站陷入到冷清的死循环中。不排除领英通过合适的市场策略,快速积累大批量的用户,但是用户的留存将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据悉,领英在积极推进本土化,不过它的自上而下的用户策略,就不够本土——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MSN,笑到最后的还是屌丝味更足的QQ。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就是这样,“得屌丝者得天下”。       来自垂直职业社区的挑战   到现在,领英这种职业社交模式已经存在11年了。在互联网时代,11年时间足以发生太多改变:产品的更迭、人们的需求及使用习惯的变化等等。以前拓展的职业人脉是一件非常艰难缓慢的事情,因为职业社交能带来人脉拓展上的便利,所以它赢得了广大职场人士的青睐。但是当人越聚越多,关系越来越庞杂时,“社交”就会变得越来越表面。一旦你的关系网里充斥着“点头之交”,它就能且只能成为人脉管理的工具。每个人都渴望与熟悉或有共同语言的人进行深度交流,可此时的职业社交网站显然已无法满足,你唯有选择其它平台。       垂直职业社区就是为这样的需求而存在。它就像是一个小区,因为汇聚的都是同行,探讨的都是专业技术问题,更容易带来情感上的归属感。他们也更容易在诚挚、认真的互动交流中,建立起基于专业能力的认同感。这种职业社交形式相对来说更有价值,用户对平台的情感联系也会更强。       Stack overflow是一个专为程序员而设的小区,主要供程序员相互解答编程问题。因为其专业性和实用性,目前已成为全球IT界最受欢迎的技术问答网站之一,日均独立IP访问量约是领英的三分之一。Stack overflow还通过威望值和徽章建立起信任评价体系,虽然初衷是为了激励参与者,但也成为企业招募优秀人才的依据。或也是看到了Stack overflow的发展潜力,网站的创建者们又在此基础上延伸出43个不同的主题站点,覆盖技术、文化、艺术、商业、科学等领域,合称为Stack Exchange。这些职业专业社区目前的发展也相当迅猛。       类似于Stack Exchange这样的垂直职业社区还有很多,比如服务于医生的Doximity、服务于军事人才的Rallypoint,服务于机械工程师的GrabCad和服务于数据分析师的Kaggle等,他们都在蚕食着原本属于领英的市场。当这些专业人才都将垂直职业社区当做第一选择,那么职业社交网站的未来在哪里呢?       职业社交在中国还有将来么?   中国人看重人脉,也清楚人脉的重要性,职业社交在中国理应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现在我们只等有人来解开这个死结。简单模仿领英这种模式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收获成功需要参与者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职业社交在中国却接连碰壁,很大原因是因为它所提供的人脉关系都是死的。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即时互动可以激活这些人脉关系,能发挥出人脉最大的价值。优士和经纬浸淫职业社交已有多年,令人惋惜的是在迈向移动化时,只是将人脉变成了“名片”,反倒是新进入者——脉脉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将传统职业社交远远甩在身后。用户在注册脉脉后,应用会自动引入通讯录、新 浪微 博、人人网、腾 讯微 博的好友关系链和个人名片,然后通过后台的数据挖掘,为用户计算出关系链中的一度人脉, 并拓展好友的好友的“二度人脉”。脉脉还将人脉按照公司、学校、职位进行细分,以便于进行信息的推送。       中国也有类似于Stack Exchange的垂直职业社区,比如说一览。比起Stack Exchange,一览的专业属性更强。因为之前做专业细分招聘,它很早就从职业的维度上做了逻辑上的划分,电力新能源、建筑房地产、IT互联网、生物医药、机械电子、能源化工……每一个细分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成长社区。经过多年的运营,一览已汇聚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沉淀了海量的个人职业网络资产。据悉,目前中国555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将近一半都活跃在一览上,他们在一览,除了找工作,也在寻求职业上的成长。数十万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牛人,能为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答疑解惑;大量的同行和专业知识,也为专业人才的技能提升提供了可能。通过专业知识的分享与交流,每一个专业人才还有机会成为各自领域的明星,树立自己的职业品牌,赢得招聘企业的青睐,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这种良性的职业社区生态,大有取代日趋没落的专业论坛之势,也会对干瘪生涩的传统职业社交形成强烈的冲击。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职业社交的方式将面临全面更新,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新的职业社交产品涌现出来。这些更接地气、更懂中国的职业社交产品,将书写本土职业社交新的篇章……   来源:山西新闻网
    资讯
    2014年12月01日
  • 资讯
    大数据的挑战和趋势 【编者按】本文作者傅志华先生(公众号:傅志华)曾为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数据中心总监以及腾讯公司数据协会会长。在腾讯前,曾就职于艾瑞市场咨询、易观国际、中国互联网协会,并任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副总裁。     大数据挑战和机遇并存,大数据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将从前几年的预期膨胀阶段、炒作阶段转入理性发展阶段、落地应用阶段,大数据在未来几年将逐渐步入理性发展期。未来的大数据发展依然存在诸多挑战,但前景依然非常乐观。     大数据发展的挑战 目前大数据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包括七大方面的挑战:业务部门没有清晰的大数据需求导致数据资产逐渐流失;企业内部数据孤岛严重,导致数据价值不能充分挖掘;数据可用性低,数据质量差,导致数据无法利用;数据相关管理技术和架构落后,导致不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安全能力和防范意识差,导致数据泄露;大数据人才缺乏导致大数据工作难以开展;大数据越开放越有价值,但缺乏大数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导致数据开放和隐私之间难以平衡,也难以更好的开放。     挑战一:业务部门没有清晰的大数据需求 很多企业业务部门不了解大数据,也不了解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和价值,因此难以提出大数据的准确需求。由于业务部门需求不清晰,大数据部门又是非盈利部门,企业决策层担心投入比较多的成本,导致了很多企业在搭建大数据部门时犹豫不决,或者很多企业都处于观望尝试的态度,从根本上影响了企业在大数据方向的发展,也阻碍了企业积累和挖掘自身的数据资产,甚至由于数据没有应用场景,删除很多有价值历史数据,导致企业数据资产流失。因此,这方面需要大数据从业者和专家一起,推动和分享大数据应用场景,让更多的业务人员了解大数据的价值。     挑战二:企业内部数据孤岛严重 企业启动大数据最重要的挑战是数据的碎片化。在很多企业中尤其是大型的企业,数据常常散落在不同部门,而且这些数据存在不同的数据仓库中,不同部门的数据技术也有可能不一样,这导致企业内部自己的数据都没法打通。如果不打通这些数据,大数据的价值则非常难挖掘。大数据需要不同数据的关联和整合才能更好的发挥理解客户和理解业务的优势。如何将不同部门的数据打通,并且实现技术和工具共享,才能更好的发挥企业大数据的价值。     挑战三:数据可用性低,数据质量差 很多中型以及大型企业,每时每刻也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但很多企业在大数据的预处理阶段很不重视,导致数据处理很不规范。大数据预处理阶段需要抽取数据把数据转化为方便处理的数据类型,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去噪,以提取有效的数据等操作。甚至很多企业在数据的上报就出现很多不规范不合理的情况。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企业的数据的可用性差,数据质量差,数据不准确。而大数据的意义不仅仅是要收集规模庞大的数据信息,还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很好的预处理处理,才有可能让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人员从可用性高的大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Sybase的数据表明,高质量的数据的数据应用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商业表现,数据可用性提高10%,企业的业绩至少提升在10%以上。     挑战四:数据相关管理技术和架构 技术架构的挑战包含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数据库部署不能处理TB级别的数据,快速增长的数据量超越了传统数据库的管理能力。如何构建分布式的数据仓库,并可以方便扩展大量的服务器成为很多传统企业的挑战;(2)很多企业采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在设计的开始就没有考虑数据类别的多样性,尤其是对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兼容;(3)传统企业的数据库,对数据处理时间要求不高,这些数据的统计结果往往滞后一天或两天才能统计出来。但大数据需要实时处理数据,进行分钟级甚至是秒级计算。传统的数据库架构师缺乏实时数据处理的能力;(4)海量的数据需要很好的网络架构,需要强大的数据中心来支撑,数据中心的运维工作也将成为挑战。如何在保证数据稳定、支持高并发的同时,减少服务器的低负载情况,成为海量数据中心运维的一个重点工作。     挑战五:数据安全 网络化生活使得犯罪分子更容易获得关于人的信息,也有了更多不易被追踪和防范的犯罪手段,可能会出现更高明的骗局。如何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成为大数据时代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线数据越来越多,黑客犯罪的动机比以往都来的强烈,一些知名网站密码泄露、系统漏洞导致用户资料被盗等个人敏感信息泄露事件已经警醒我们,要加强大数据网络安全的建设。另外,大数据的不断增加,对数据存储的物理安全性要求会越来越高,从而对数据的多副本与容灾机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传统企业的数据安全令人担忧。     挑战六:大数据人才缺乏 大数据建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专业人员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大数据技术、懂管理、有大数据应用经验的大数据建设专业队伍。目前大数据相关人才的欠缺将阻碍大数据市场发展。据Gartner预测,到2015年,全球将新增440万个与大数据相关的工作岗位,且会有25%的组织设立首席数据官职位。大数据的相关职位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能够对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知识综合掌控。未来,大数据将会出现约100万的人才缺口,在各个行业大数据中高端人才都会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人才,涵盖了大数据的数据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数据架构师、大数据后台开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多个方向。因此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去培养和挖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很多高校缺乏大数据,所以拥有大数据的企业应该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     挑战七:数据开放与隐私的权衡 在大数据应用日益重要的今天,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已经成为在数据大战中保持优势的关键。商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共享应用,不仅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由于政府、企业和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往往缺少统一规划,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形成了众多“信息孤岛”,而且受行政垄断和商业利益所限,数据开放程度较低,这给数据利用造成极大障碍。另外一个制约我国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策法规不完善,大数据挖掘缺乏相应的立法。无法既保证共享又防止滥用。因此,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数据共享生态系统,是我国大数据发展需要迈过去的一道砍。同时,开放与隐私如何平衡,也是大数据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在推动数据全面开放、应用和共享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公民、企业隐私,逐步加强隐私立法,将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大挑战。       大数据发展趋势 虽然大数据仍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挑战,但未来的发展依然非常乐观。大数据的发展呈现八大趋势:数据资源化,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大数据在更多的传统行业的企业管理落地;大数据和传统商业智能融合,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将涌现;数据将越来越开放,数据共享联盟将出现;大数据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大数据安全市场将愈发重要;大数据促进智慧城市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引擎;大数据将催生一批新的工作岗位和相应的专业;大数据在多方位改善我们的生活。     趋势一:数据资源化,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 随着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大数据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大数据在企业和社会层面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数据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是大家抢夺的新焦点。《华尔街日报》在一份题为《大数据,大影响》的报告宣传,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资产类别,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Google、Facebook、亚马逊、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和360等企业正在运用大数据力量获得商业上更大的成功,并且金融和电信企业也在运用大数据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数据将不断成为机构和企业的资产,成为提升机构和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趋势二:大数据在更多的传统行业的企业管理落地 一种新的技术往往在少数行业应用取得了好的效果,对其他行业就有强烈的示范效应。目前大数据在大型互联网企业已经得到较好的应用,其他行业的大数据尤其是电信和金融也逐渐在多种应用场景取得效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大数据作为一种从数据中创造新价值的工具,将会在许多行业的企业得到应用,带来广泛的社会价值。大数据将在帮助企业更好的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和潜在需求,更好的应用在业务运营智能监控、精细化企业运营、客户生命周期管理、精细化营销、经营分析和战略分析等方面。企业管理既有艺术也有科学,相信大数据在科学管理企业方面有更显著的促进,让更多拥抱大数据的企业实现智慧企业管理。     趋势三:大数据和传统商业智能融合,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将涌现 来自传统商业智能领域者将大数据当成一个新增的数据源,而大数据从业者则认为传统商业智能只是其领域中处理少量数据时的一种方法。大数据用户更希望能获得一种整体的解决方案,即不仅要能收集、处理和分析企业内部的业务数据,还希望能引入互联网上的网络浏览、微博、微信等非结构化数据。除此之外,还希望能结合移动设备的位置信息,这样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数据价值发展平台。毕竟,无论是大数据还是商业智能,目的都是为分析服务的,数据全面整合起来,更有利于发现新的商业机会,这就是大数据商业智能。同时,由于行业的差异性,很难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各行业的大数据商业智能分析系统,因此,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行业市场,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将会以更加定制化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大数据服务。我们相信更多的大数据商业智能定制化解决方案将在电信、金融、零售等行业出现。     趋势四:数据将越来越开放,数据共享联盟将出现 大数据越关联越有价值,越开放越有价值。尤其是公共事业和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开放数据将越来越多。我们看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政府都在政府和公共事业上的数据做出努力。而国内的一些城市和部门也在逐渐开展数据开放的工作。比如北京市在2012年就开始试运行政务数据资源网,在2013年年底正式开放;上海在2012年启动了政府数据资源开放试点工作,数据涉及地理位置、交通、经济统计和资格资质等数据;2014年,贵州省也加入数据开放之列,10月份云上贵州正式上线。对于不同的行业,数据越共享也是越有价值。如果每一个医院想获得更多病情特征库以及药效信息,那么就需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医疗信息共享,从而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分析,获取更大的价值。我们相信数据会呈现一种共享的趋势,不同领域的数据联盟将出现。     趋势五:大数据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大数据安全市场将愈发重要 随着数据的价值的越来越重要,大数据的安全稳定也将会逐渐被重视。网络和数字化生活也使得犯罪的分子更容易获取关于他人的信息,也有更多的骗术和犯罪手段出现,所以,在大数据时代,无论对于数据本身的保护,还是对于由数据而演变的一些信息的安全,对大数据分析有较高要求的企业将至关重要。大数据安全是跟大数据业务相对应的,与传统安全相比,大数据安全的最大区别是安全厂商在思考安全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进行业务分析,并且找出针对大数据的业务的威胁,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对于数据存储这个场景,目前很多企业采用开源软件如Hadoop技术来解决大数据问题,由于其开源性,但是其安全问题也是突出的。因此,市场需要更多专业的安全厂商针对不同的大数据安全问题来提供专业的服务。     趋势六:大数据促进智慧城市发展,为智慧城市的引擎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人口聚集给城市带来了交通、医疗、建筑等各方面的压力,需要城市能够更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和调配,而智慧城市正是城市治理转型的最优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是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智慧城市相对于之前数字城市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了智慧的处理。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了大数据处理技术。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智慧引擎。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等,都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的智慧城市应用领域。     趋势七:大数据将催生一批新的工作岗位和相应的专业 一个新行业的出现,必将在工作职位方面有新的需求,大数据的出现也将推出一批新的就业岗位,例如,大数据分析师、数据管理专家、大数据算法工程师、数据产品经理等等。具有有丰富经验的数据分析人才将成为稀缺的资源,数据驱动型工作将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而由于有强烈的市场需求,高校也将逐步开设大数据相关的专业,以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企业也将和高校紧密合作,协助高校联合培养大数据人才。如2014年,IBM 全面推进与高校在大数据领域的合作,引入强大的研发团队和业务伙伴,推动“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的面向行业产学研创新合作以及系统化知识体系建设和高价值人才培养,建设符合中国教学特色及人才需求的大数据相关学分课程,为未来建设特色专业方向做准备。     趋势八:大数据在多方位改善我们的生活 大数据不仅用于企业和政府,也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在健康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智能手环监测,对我们的睡眠模式来进行追踪,了解睡眠质量;我们可以利用智能血压计、智能心率仪远程的监控身在异地的家里老人的健康情况,让远在他方的外出工作者更加放心;在出行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智能导航出行GPS数据了解交通状况,并根据拥堵情况进行路线实时调优。在居家生活方面:大数据将成为智能家居的核心,智能家电实现了拟人智能,产品通过传感器和控制芯片来捕捉和处理信息,可以根据住宅空间环境和用户需求自动设置控制,甚至提出优化生活质量的建议,如我们的冰箱可能会在每天一大早建议我们当天的菜谱。
    资讯
    2014年12月01日
  • 资讯
    Google评选出64款2014最佳应用,你用过多少个? 12月刚到,早晨开电脑一看,Google Play的2014最佳应用页面已经上线了。     和去年总计选出10款应用和游戏相比,Google今年把最佳应用的数量大大的提升了。在这个专题页面中,仅应用就有64款。大家应该比较熟悉的,像Wunderlist、TED、IFTTT、Yahoo News Digest、Uber、Mailbox、BuzzFeed都位列其中。     我们也曾经报道过的一些,像日历应用Sunrise、非常有创意的网页浏览器Link Bubble Browser以及真正跨平台并且免费的IM工具Telegram也都被Google Play选中了。如果你还没有试用过这3款应用的话,那么它们或许可以给你个惊喜。     从类别上看的话,摄影、教育和音乐类的也有不少,像EyeEm、Afterlight这些很多喜欢编辑图片的用户可能都已经用过了;教育类的像Child Mode&Time Education、训练记忆和注意力的Lumosity、教孩子学中文的Monki Chinese Class也都值得一试。     其他的,像快速蹿红的匿名社交应用Secret、Dropbox旗下的图片管理应用Carousel、支持群组视频消息的Skype Qik也都是Google Play 2014最佳应用。在Google官方的应用中,只有Google Fit入选,最近刚推出的inbox并不在其中,虽然一些用户可能现在还没拿到邀请码。     其实无论你喜欢哪个分类的应用,在这个榜单中基本都能找到对应的产品,由于数量过多,我们就不在文章中一一列举了。鉴于2014又是应用数量大增长的一年,Android系统也在不断进化,所以对Google选出越来越多的优质应用也不必惊讶。对于开发者来说,应用能被Google选中当然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像Link Bubble Browser的独立开发者Chris Lacy就在Google+上公开对支持者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Google
    资讯
    2014年12月01日